新闻中心
发布时间:2023-03-12 22:52:04 浏览: 次
仿哥釉塑贴三羊瓶,清雍正,高27厘米,口径7.3厘米,足径9.8厘米。
瓶口呈浅笔洗状,细长颈,丰肩,肩以下渐收敛,撇足。瓶身凸起弦纹4道。瓶里外及足内满施仿哥釉,灰黑色的纹路迂回交错,分割釉面,使平静的釉面产生动感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瓶胫部塑贴三羊,呈酱黑色,姿态各异。外底署青花篆书“大清雍正年制”三行六字款。
雍正六年(1728年),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主持窑务。至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种釉彩已达57种之多,仿哥釉是其中之一。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饰三羊,因“羊”与“阳”谐音,故寓意“三阳开泰”。《易经》云:“正月为泰卦,三阳生于下。”喻冬去春来,阴消阳长,有吉亨之象。人们常以“三阳开泰”寓意岁首吉祥,祈祝国运昌盛。
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,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。雍正时,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,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,在怡亲王的主持下,分别于清宫造办处、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。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,精妙绝伦,形成了融诗、书、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,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。
此瓶呈粉红色的胭脂水釉匀净光洁,在细白的底釉映衬下,更显娇丽。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,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,再入低温小炉在800℃的温度下烧成,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。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,如小碗、小瓶、小高足杯、菊瓣盘等,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,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精致,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,只是呈色越来越差。此小碗造型优雅,小巧玲珑,其底釉极白,胭脂水釉娇艳,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。